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正確的心理治療能令人感到被愛和有能力去愛人,使每一個人變得有自信和更堅強,並且更有能力去處理自己生活上的大小事情,做自己真正的主人。...近年,心理諮詢逐漸為人們所重視,但弄巧成拙的心理諮詢,非但無益,反倒有害,甚至造成社會問題。我曾幾次接到來信,有些民眾分享自己的諮詢經驗,問我是否他所經驗到的是專業、正派的諮詢歷程。甚至有人直接點出和諮詢師之間的糾紛,或者因為諮詢而導致出更大的痛苦等情況。因為我不是他們的諮詢師,在未深刻了解情況下,不能做定論。可是這也提醒我,「該如何選擇諮詢師」對尋求幫助的民眾而言是個大問題。另一方面,從事諮詢的專業人士該如何自省,好保證諮詢的素質,在諮詢師不一定搭配督導,進行客觀考核的情況下,如何把握內心的那一把尺,對諮詢師來說也是一門挑戰。誠如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諮詢師所說的,諮詢是在諮詢師與來談者的關係中,彼此的互動中,朝個人整全的方向進展的過程。光靠諮詢師單方面的投入,諮詢無法開展,並且不當操縱諮詢關係,會對雙方都造成心靈與實質利益的危險。對此,哈佛心理學教授瑪莉.派佛提醒在著作《愛是回家的路》(The Shelter of Each Other)提出十點「心理諮詢師最常犯的錯誤」,底下跟各位朋友分享這十點原則,希望我們都能通過派佛的分享,更了解諮詢、相信諮詢,並恰當的使用諮詢資源。值得一提的是,這十點既適用於諮詢師,也適用於其他行業。亦適用於每一個人在憤懣時,藉這十點反思自身對於愛、依賴與心理諮詢的某些認知錯誤。〔十點心理諮詢師最常犯的錯誤〕...1.家庭是所有問題的主導因素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的理論決定了我們觀察的對象。」如果我們今天要探討一個人心理不正常的原因,我們總是往「他的父母到底對孩子做了什麼?」吹毛求疵下總能找到幾點可以責難的地方,因為父母不可能什麼都做「對」。相反地,我們會因此忽略父母對於我們在精神方面的支持,給予愛的力量。並且一味朝父母身上追究原因,客觀地看,忽視了社會及文化上的負向壓力。(可參考我寫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正在毀滅我們的社會〉一文)其結果可能造成「我們將只能獲取片面的事實」,失去問題的焦點;「加重來談者的『受害者』心態」,讓來談者積怨更深。2.心理治療的性別歧視:女性總是受到較多的責難 最近有一篇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談及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為何民調低落。其中不難看出希拉蕊各種勤勉、負責、強悍的形象,反而讓選民覺得她是一位職業政客,民調甚至有選民用「不可輕信」(distrustful)形容希拉蕊。派佛談到過去心理治療有將女性視為代罪羔羊的傾向,如「獨立」、「權勢」方面的自信與果敢,向來被冠以正面意義的詮釋,認為是健康的東西。和女性性格相關的如「分享」、「親近」則被視為弱勢與神經質的描述。並且一個家庭其他成員心理健康,其責任都連結到女性身上。但現代女性往往在外跟同性與異性拼博,回家卻又得扮演多重角色的責任,結果默默承擔非但沒有讚譽,還多了責難。當女性──尤其母親──被偏頗的視為家中成長的罪魁禍首,那誰來關懷女性本身的身心健康呢?3.心理治療曾經常把正常的人性經驗病理化,因此教導一般人一種「痛苦需要有一套解釋」的想法和態度 凡事將問題或經驗病態化的結果是,一個家庭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後,往往也因為苛刻的檢視和隱私的被侵犯,而變得不堪一擊。好比將「受苦」用某些心理學方面的名詞分類後,反而將「愛」之類的價值,轉為負面的東西,讓人對健康的愛產生了混淆。好比一個關於佛祖的故事,一個女子抱著死去的孩子找佛祖,希望能讓孩子死而復生,佛祖告訴女子「在村子中找到一個沒有受過苦的人,向他要一個芥菜種子,我就讓你的孩子死而復生。」最後這名女子沒有找到芥菜種子,但她發現每個人都會受苦的經驗,甚至比她自己受過得苦更悽慘。派佛說:「受苦是人之常情。」如果將悲傷全看成變態的憂鬱,只會將問題更加瑣碎化,讓來談者更覺得自己無助,反倒不敢面對或解決問題。一旦逃避養成習慣,倒有可能讓人更加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痛苦中。4.心理治療經常將重心放在人的弱點,而非「恢復力」 破佛以加州禿鷹為例,牠們的雛鳥必須用自己的力量啄開蛋殼才能降生,力道不足的就會活活死在蛋殼中。有研究員幫助那些啄不開蛋殼的小鷹破殼,結果這些輕易破殼的小鷹往往很快死去。作家懷特(T. H. White)說:「人在悲傷時最值得慶幸的事便是能自悲傷中學習到一些事情。」諮詢的作用包括情感上的安慰,但那只是過程,不是主要的目的和結果。諮詢幫助一個人能夠面對痛苦經驗,整合出處理問題的個人能力,培養面對逆境的恢復力和免疫力,這也是一個人建立自信的來源。5.心理治療的一些方式曾經為求診的人製造更多的問題 6.的確有些專業人士濫用職權 當一位來談者宣稱「我之所以一直失業,是因為我的邊緣性人格造成。」這僅只是狀態描述,甚至這描述可能並不正確,且一來無法呈現一個人的獨特性,並且給人一種「知道病名等於解決問題」的錯覺。心理諮詢有所謂「二十六條法則」,也就是一次諮詢上的大意、失敗,往往需要二十六次治療才能使來談者重新導入正軌。對諮詢的危害,諮詢師需要對自己的權責和影響力有所警惕,好比給來談者的病徵貼標籤,往往就是造成偏差問題的開始。使來談者感覺自己的病徵存在,逐漸失去生活的自主性,以及解決困境的責任感。7.心理治療加強了病人的自戀傾向,並且不重視道德責任 8.心理治療經常混淆「道德倫理」與「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對於「善意的慈悲」和「承擔責任」界線不清 心理治療不僅只是一種俗人的告解,好像把醜事都說出來,諮詢師原諒我,結束諮詢後我又能心安理得做同樣的事。某個層面來說,人的「愧疚感」是人自省的來源,儘管有時會造成自我厭惡等負面影響,但那也是一個人在誘惑中秉持倫理道德,在行惡後能改過遷善,在個人生活中顧及群體和諧的內在動力。因此今天諮詢中,在處理類似內疚感的負面感受,不只是以「去除」這些感受為目的,還需要探究這些感受背後的種種原因,學習如何運用理智,合理運用與處理感受與行動之間的作用。諮詢當使我們不失人的良善,因為這是人格健全的一部分,而一個人格健全的個體,對於維持一個有益身心社會環境,具有互為表里的作用。9.心理治療過份重視個人的救贖,並非團體的福祉 派佛說:「如果馬丁.路德和甘迺迪都得『完全』治癒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為社會做點什麼,他們這一輩子忙著找尋心靈上的安適就好,根本沒時間為別人做事。」從人本主義學派的角度來說,沒有人的心靈是完全健康的,就像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有點小毛病,但這些無礙於生活的基本活動。因此進行諮詢,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在生活上就徹底癱瘓了,反而和社會脫節,和正常的生活徹底分裂,有害於一個人的心靈復健。在我個人的諮詢經驗中也是如此,就像電影《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一個對愛絕望的人,往往單一的支持和安慰並不能使他站起來,有時只是讓他變得依賴。反倒讓他有機會去幫助他人,感受自己還有付出的力量、愛的能量,更能讓他重新認識愛,調節心靈的傷。10.心理治療經常強調治療本身比生活更重要心理諮詢師的力量很大,其角色不是幫來談者做決定,而是幫來談者學會自己做決定。但諮詢無法取代家庭,正如諮詢師無法取代家人。諮詢使我們心靈得到寬慰,進行自我覺察,乃至自我的心靈重建,但諮詢無法取代生活本身。諮詢的終點是「結束關係」,就像父母看著孩子獨立,給予祝福,儘管這會有些情感上的不舍與拉扯。但最終心理諮詢的意義,就在於讓來談者重新回歸生活。終究,諮詢是諮詢師的工作,幫助來談者渡過難關,但和家人、愛人、朋友放在一起,諮詢師的重要性應該排在最後一位。不過份誇大,或是讓來談者養成不必要的依賴,這是諮詢師應有的自覺。〔結語〕讓我們共同努力...有時候,我會知道我身邊有兩個世界:一個是衣食無憂,一路平順;另一個是勞碌奔波,翻轉困難。兩個世界的人,有時會互相流動,有些交集,但是有些卻會互相看不到,就像兩條並行線。我們都活在兩個世界,或者說我們有兩個自我,同時住在兩個次元。你可以選擇只看其中一個世界的真相,變得憤世嫉俗,但當一個人耗費龐大的心力與時間去責難那個世界,會使我們忽略還有另一個美好的世界。通過自我成長的方式,將心中美好世界的光明,傳遞至另外一個世界。這是一種自我整合,也是諮詢能夠提供的引導方向。誠如派佛所說,「諮詢師不是聖人。」諮詢師難免會犯錯誤,所以需要孜孜不倦的學習,我知道不少諮詢師花在閱讀、參與課程、接受督導的費用占了收入很大一部份,這些努力都為了能夠減少錯誤,儘可能的幫助來談者。好的心理治療是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每個人都很重要,而每個重獲新生的個體,他們又會為社會、家庭各個層面帶來正面影響。這需要諮詢師、來談者,以及生活中許多人共同關懷、彼此尊重,經過共同努力所能獲得的成果。從事諮詢,讓我通過來談者看見生命的脆弱,卻也看見生命的堅韌;見證生死愛欲的折磨,卻也屢屢見證來談者向我展現他們:生命的喜悅、死亡的寬慰、愛的勇氣,以及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智慧。就像我第一次看見一位母親,用她飽含奶水的乳房哺育孩子。如果我們只看她嬌小的身子,因懷孕而劃上的妊娠紋,她是如此脆弱而需要人們的幫助。事實上,她的母性力量遠遠凌駕於外在所見的框架。諮詢確實能為我們帶來實質幫助,但我們得謹慎的選擇幫助對象,因為這份力量若是使用不當,可能摧毀我們。更重要地,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脆弱,諮詢師也不是萬能的巫師。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我們都是生命的旅人,背負著我們身肩的角色與責任踰踰前行,在挫折與痛苦中成長。在這當中,我們得反思自己在家庭、社會等關係中應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諮詢師──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大的力量,能改變我們自己,改變他人,塑造我們生活的悲喜面貌。

 

 

內容簡介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關於人性問題,智者和芸芸眾生幾千年來從未停止觀察和論述。

  人類自古就對瞭解自己的本性,有很大的興趣,透過觀察沒有受到文化影響的幼兒性情,被認為是一條可靠的途徑,因為兒童受到文化的影響比較少,他們的行為、心理更能反應其固有的本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競爭、地位競爭等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人即使不受社會的污染,也會越來越「壞」。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並非受到後天污染所致,而是基因序列規定的程序。「苟不教,性乃遷」這句話是不對的,即使教,性也會遷的。

  本書獻給心理學的票友,無論你讀過多少心理學,本書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重大發現,都會讓你震撼。包括人類智力的起源、智力發育的甘特圖、人類母系社會的真相、先天還是後天、命運是由上癮決定的、基因技術的長期後果等內容。

  這本書基本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少兒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界的性服務行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的?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所有的東西立足於科學的解釋,面向一個普通讀者感到好奇和關心的問題。

  無論你讀過多少心理學,本書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重大發現,都會讓你震撼:一讀知人欲,再讀知人性!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
  原欲,每個人都差不多,我們卻不甚理解!基因,確定了每個人的胚胎,無法改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孟慶祥


  多棲作家,出版書籍涉及技術、管理、社會、心理等多個領域。目前出版主要著作有:《*過後》、《賠錢時代》、《達爾文密碼》、《山寨革命》等,其中《山寨革命》在日本、臺灣出版。
 

目錄

前言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第一章 生命
1.混沌中誕生的生命
2.生命的化學本質
3.生命的策劃師,DNA的邏輯
4.蛋白質是執行生命任務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1.感覺──通向心靈、指揮行動的入口
2.退化的鼻子
3.「有口福」的嘴巴
4.肩負重任的耳朵
5.視覺動物
6.美醜的本質

第三章 智能
1.人類智慧的迷團
2.智力的進化
3.「語言—智慧」假說
4.遠古智者如何勝出?
5.本能、印記與學習

第四章 認知
1.泰山、閏土、阿甘的成長
2.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3.歸納是動物應變的思維方式
4.推理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智力
5.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6.理性與天性

第五章 發育
1.心理學家比不上馴獸師
2.「三字經」錯了,佛洛依德也錯了
3.敏感期
4.甘特圖上的任務
5.向競技體育學習
6.不知不覺的社交剝奪
7.智能的高峰與衰退
8.智慧的開發

第六章 人性
1.自然環境塑造人體,群內環境塑造人性
2.為何群居?
3.相互依存,相互鬥爭
4.人性善惡的邏輯
5.「統御—服從」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6.透過儀式,強化地位
7.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8.勇攀高位的本能
9.自負的天性
10.思維定勢
11.戰時心理
12.羨慕、嫉妒、恨
13.不適應變化的大腦

第七章 男性
1.好色的西門
2.西門的策略
3.西門的坦白

第八章 女性
1.露西的困境
2.露西的擇偶策略
3.露西的改變
4.性與生活
5.忠誠的女人

第九章 家庭
1.母系社會的本源
2.夫妻
3.母親不僅餵奶,而且更愛子代
4.愛兒是本能,敬老是文化
5.生男還是生女
6.兄弟姐妹
7.婆媳衝突

第十章 個性
1.人與人之間的相似與差異
2.先天還是後天
3.被放大的差異
4.上癮塑造差異
5.自我馴化的人類

第十一章 展望
1.DNA的秘密
2.篩選
3.分化
4.測定
5.改造
後記

 
 



對人的科學認識,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一百五十年前,一位叫查理斯.達爾文的人,發現了人是類人猿進化的結果。但大部分人只是勉強地承認這個事實,直到現在,這個事實背後的含義還遠未得到發掘。

  直到今天,人仍然習慣性地將自己和動物區別來看。在我們的生物教科書上,人是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種,是唯一的人科動物。事實上,靈長目中的黑猩猩和人的親緣關係很近,它們和人的基因相似度達98.5%,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的親緣關係還近。從基因學上分析,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分化約一千萬至一千兩百萬年前,二者基因的差異是2.3%,人類作為一個分支的分化,約為六百萬至七百萬年前。純粹從基因的百分比上來說,人與黑猩猩之間相似度達98.7%,黑猩猩本應該也是人科。貓和老虎差別那麼大,都被劃分到一個科,為什麼黑猩猩和人差別那麼小,卻被劃分到不同的科?大概就像富人不願意認窮親戚一樣。

  表面上看,人類的外形和其他靈長類差異較大,人是唯一長期直立行走的猿類,並且身體的大部分區域沒有毛髮。較高的智力,的確讓人和其他動物相比顯得與眾不同,只有人才是能真正改造自然的動物,其他動物最多不過是做一個漂亮的巢穴,無論是外在的成就還是行為方式,都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人和動物有本質的不同。

  但是,人們沒有意識到人和猴子差異的本質,絕沒有表面顯示的那麼大。複雜的語言、文字記錄和傳承方式,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更重要的特點。試想,一個出生的嬰兒如果在原始環境中長大,他們不會有複雜的語言,能夠學習的東西也僅僅是獲取食物的本領,以及與其他同類交往的簡單技能,人能比動物強多少呢?換另外一個角度,假定從一萬兩千年前,一個前農業社會的人穿越到現代,他也可以學會開飛機,給電腦程式設計,有設計高樓大廈的能力。而從社會形態上看,一萬兩千年的人類社會與現在的野生動物差別不大。幾十年前,在新幾內亞島和美洲的部分土著保護區還過著原始生活,但從遺傳性的智力上看,這些土著人和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是沒有多少區別的。

  人類之所以像現在這麼富於創造性,主要是工具性進步所致,人們開著法拉利跑的很快,但不會因此認為自己跑的快。人類藉助語言和文字這樣的工具,取得了遠大於其他動物的成就,卻誤認為人和動物的本質差異很大。富人有錢,頭領者有權,看起來很強,從生物意義上,他們和普通人沒有區別,有時差的只是一點運氣。人類有工具,工具掩蓋了人的動物性,所以看人性時,首先要剝離掉這些工具導致的虛假繁榮。

  文字的發明,極大地放大了人的能力,它讓人的經驗累積超越了代代相傳的局限性,其他動物世代相傳,只能從父母系那裡學習一點點東西,不能積累。

  有關人類進化的科普著作多如牛毛,三、四十年前,這類作品非常流行,這些作品幾乎都來源於西方,其中的絕大部分都重點強調人的動物性一面,強調人是猿類進化而來。西方很多有關於人的進化科普讀物,為了強調人的動物本性,盡情地貶低人類。我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西方有較為根深蒂固的宗教觀念,每一本書都要加強否定上帝造人的宗教觀念。

  在中國,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自古至今人們都缺乏好奇心,好奇心從來都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也從來沒有得到大力的激勵。實用主義百分之百地充斥於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毛細管。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不斷地試錯才可能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如果不感興趣進行之前的試錯,則只會一無所有。

  這本書是向大家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即剝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即人性研究。對人類本真特性的認識、對大到制度的設計、社會的演進,小到家庭瑣事、人際交往都將有重要影響。

  自古以來,窺測人的本性本身就令人著迷的,從中國的諸子百家到西方哲學再到各種宗教,大多數都是「人學」,每個人也有自己關於「人」的看法和觀點。但是一直到今天,大多數對人的探究仍然不得要領,關於人的認識,遠未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因為文化蒙蔽了人們的眼睛,我堅信,只有我們從動物和進化的角度,才能看透人體、人欲、人性的真相。文化只是一時的規則,本性則根深蒂固。

  早期系統研究人性的是宗教和哲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觀察和想像,這會因觀察者的角度和傾向性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時,人性的學說主要是一種觀點。心理學的誕生,標幟著對人性的研究逐漸走向科學之路,而不僅僅是個人的某種觀點。一八二五年,德國哲學心理學家赫爾巴特《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巨著問世,第一次莊嚴宣佈心理學是科學。一八七九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用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心理現象,被公認為是心理科學獨立的標誌。

  馮特一生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譽為「心理學獨立的宣言書」,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此後一段時間發展較為緩慢,近一百年來,心理學分化出無數分支,心理學這個詞,前人的定語層出不窮,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大眾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史上也鐫刻了無數名字。除了一些流行讀物之外,較為嚴肅的、可以作為教材的心理學,主要是以實驗和統計為基礎。很顯然,這種方式得到的結果,比觀點要可信的多。但是心理學仍然不是一門科學化程度很高的學問。我認為最主要的標幟是心理學實驗和統計結果,缺乏一個邏輯框架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它的體系結構遠比數理化、工程學科要簡陋,而且很不完整。

  例如,全球的教育制度,都沒有建立在對人的認識過程進行科學分析基礎之上,迄今都不知道哪個年齡段該學什麼東西;在面對社會倫理和人本性衝突時,只是採取了簡單的妥協,並未深究本因;全球的股市都是基於理性人的錯誤假設,事實上,人更多的是生物人而非理性人,……我相信,假以時日,人類社會必將掀起重新認識自己的高潮。心理學的成熟必將改寫教育、社會制度、公司制度等等,它的影響會波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心理學是一個個的實驗和統計,最缺的是邏輯體系,而這個體系必須從達爾文哲學中汲取營養。達爾文揭示了生物身體、性格、器官、外形等形成的原理,他並沒有把整座大廈蓋好,他的進化論就像歐幾里德幾何學中的五個基本公理一樣,整個體系還需要後人添磚加瓦不斷探索。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總結成下面幾條公理:

  第一原理,優勢生存原理。很多人把這個原理,簡單的理解成弱肉強食,這是對適者生存通俗的曲解。獵豹強,羚羊弱,後者是前者的食物,弱肉強食只是在搏鬥中的表現,從進化論的角度上看,羚羊不見得比獵豹弱,有一天獵豹滅絕了,羚羊可能還很繁盛。生物學上的優勢是生存並繁衍後代的能力。無論是身體的某個器官還是某種習性、性格偏好,從長期的效果來看都是優勢取勝,所有的特性,無論是體格還是性格(這一點容易被人們忽視),都有一定的遺傳率。比如,好色的男人如果確實比相對不好色的留下更多的後代,好色就是一種優勢,由於我們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不好色的男人現在存在的機率就很低了。

  第二原理,代謝保守原理。穴居動物在穴居之前,視力曾經是很好的,穴居之後,由於視力發揮不了作用,就慢慢地退化了。這不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而是代謝保守原理。這一原理說的是,消耗能量的東西,不可能進化的富富有餘。長期地看,無論體能還是智力,亦或是某個器官,只是能夠頂住進化壓力,剛剛夠用,如果多餘了或者壓力被解除,一定趨於退化。遠古的人類也曾經有粗壯、有力的手臂,像猴子一樣,在樹上攀援如飛,後來用的越來越少。現在,即使頂尖的體操運動員,也比不上猴群中普通的一員。這條原理暗示進化不會創造多餘的器官,也不會形成多餘的個性,這些東西如果不能產生生存和繁殖的競爭優勢,就會形成多餘的能量浪費。

  第三原理,近前動力。生物的唯一使命就是生存和繁殖,這也是它存於世的理由。但是,要生存和繁殖要處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策略可供選擇。比如,什麼樣的方式讓動物進行交配呢?是讓它「想」到留下後代這一目的嗎?當然不是!那樣的實現手法太「繞」了,實現起來有困難。最直接、簡單的方案是讓它在發情期有性欲,有交配的衝動。性欲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的近前動力。為了實現長遠的目的,必須透過近前的動力實現,這是一切行為進化的基礎原理。再比如,兩個人面對一隻老虎,跑的快比智商高更現實,跑的快就成了一個近前優勢。假如這樣的場景比較多,智力的進化就會落後於奔跑速度的進化,智力的進化就要依賴於其他場景。近前動力,有的書叫做「引導性原因」,也比較貼切,還有的叫「近因」等等,透過上面兩個例子,你已經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了。

  有了這三個定理,就可以推導出人的性格、欲望、稟賦等一切推論。

  對於人而言,關於人性和行為的認識,要比對人體的認識複雜。進化只會留下有形的化石,不會留下行為化石。比如,所有的生物書上都推測說,遠古時期經歷過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他們還說原始人的生活模式是男人狩獵、女人採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不可能有證據。我發現,這樣的說法甚至缺乏起碼的邏輯支撐。有人可能從男性更好打鬥、體格更強壯這一現象,就推測到男人狩獵這種行為模式。而實際上,男性區別於女性這種特徵更大的可能性,不是為了與其他物種鬥爭,而是與同伴爭奪交配權形成的。因為我們從很多動物身上都觀察到同樣的特徵,食草的家畜,雄性也比雌性好鬥的多。雄獅外形威武,捕獵的基本上都是雌獅。如果從現代人的行為模式上進行推演,即便是高大的男性,也很難拿著原始工具與野獸搏鬥,如果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環境中,就另當別論。

  缺乏化石證據,讓關於人類行為模式、人性的學說裹足不前。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普通學生,關於物理的知識,遠比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正確的多。但是,即便是現在一個頂尖的倫理學者,也無法證明他的倫理學比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更優秀,因為雙方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缺乏證據,也讓絕大部分嚴肅的學者,避免研究這個不太容易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的學說。這給我這種滿懷好奇心的「非學者」留下了空間,所以,我有機會提出前人所不曾提出的概念和見解。

  在這裡,我要請求讀者給我一次狂妄的機會。我提出的關於人類行為模式和人性的許多見解,絕非眾多突發奇想之中的一種而已,我盡力將這些見解構築於比較可靠的邏輯基礎之上。

  我將採用以下的方法。

  以外形推測行為:例如現在恐龍只留下了化石,人們會根據它的牙齒、骨骼、頭腦的大小,推測它大體上的行為模式。獅子和老虎是近親,染色體數目相等,它們之間可以交配。獅子和老虎的不同,在於獅子雄雌之間有明顯的外形差異(生物學上叫做二太性),老虎則沒有。因此,可以大體上推斷老虎的交配競爭要弱於獅子,獅子交配的集中度要高於老虎,進而可以推斷獅子是群居的,老虎可能是獨處的。人類的某些外貌特徵,也會暗示人性演化的軌跡。

  近親類比法:人的行為模式,已經被社會習俗、文化等遮蔽起來。而我們的近親猴子、猩猩等沒有文化束縛,按照它們的生物本性行事。二者之間具有某些可類比的特徵。儘管這種方法沒有十分可靠的邏輯推斷,如果總結的夠多,考慮的維度足夠豐富,也會逼近真實的結果。這些比較對象並不限於靈長目,我們飼養、馴化了很多家畜,馬戲團馴化很多用於表演的動物,人對這些動物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規律,都有較為確實的評估方法。那麼這些經驗為什麼就不能用於人本身呢?有人可能會想到他們和人的親緣關係太遠了,所以沒有可比性。從邏輯層面來看,馬戲團馴化獸類,讓牠們學會某種知識和技能,人類馴化自身,也不斷地學習。獸類要在長到成年之前,學會基本的生存技巧,於是,幼小時期是最利於馴化的,因為它在這一時期的學習能力最強。而人為了應對生存挑戰,也會建立同樣的學習機制。物種差異雖大,邏輯基礎相同,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出比較令人信服的見解。

  觀察,總結,邏輯驗證:每個人都在觀察、總結他周圍的世界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既然我要提出一種關於人類的理論,就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進行觀察、總結。這種方法和古代哲學家無異。區別在於,我要把觀察的結果放在生物的邏輯中去評估,所以就會有更多去偽存真的方法。一九○○年,精神病醫師佛洛依德寫了一本書《夢的解析》,提出了潛意識學說以及戀父、戀母等心理學概念。當然,這個學說一定是建立在他的觀察和醫療案例基礎之上,然而,他的結論如戀父、戀母和生物規律是違背的,所以,這一定是錯誤的學說。

  這些方法並不是什麼新的方法,嚴肅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科普作者,都部分的採用過其中一些方法。我的目標則是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以提出更加嚴謹的見解。

  這不是一本漫無邊際的暢談人生、談論個人主張的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張,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論及孔子的貢獻時說,在中國,無論是鍋爐工還是一個普通農民,人人說話都帶有哲理。我絕不能認為我暢談人生就值得其他人閱讀。這本書走向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少兒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界的性服務行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的?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所有的東西立足於科學的解釋,面向一個普通讀者感到好奇和關心的問題。

  最後,我要說明一下這種研究的價值。大的方面來看,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制度的設計和演進。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把人區分為優等人和普通人,他們設計了精英統治制度。亞當.斯密認為人人都是自私的,而這種自私卻可以透過交換,讓大家都受益,於是產生了對市場經濟的信奉。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認為,只要是被壓迫、被剝削的好人站上歷史舞臺,就能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幸福。三十年前的中國,一直信奉人的自私自利是可以馴服和改造的。現在則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認為自私自利不僅應該被承認,而且應該被強化和鼓勵,所以,我們都看到了這些結果,各自有不同的評判。

  擅於思考的讀者會認為,我如此輕描淡寫地談論歷史,未免過於幼稚和輕浮,而我堅信最複雜的、影響力深遠的思想,往往都是簡單的假設推論。數理化等科學,基本上都建立在簡單的原理之上。社會科學也是如此,社會科學凌亂的原因,是它不夠科學。我想閱讀本書的人大都讀過一些心理學書籍,事實上,現代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主要就是心理學。心理學的特點是比較繁雜,心理學家今天做這樣一個實驗,明天發現了另外一個理論,但是,他們從未統一在一個簡潔的框架之中,這也是本書要實現的野心的一部分,我認為人類所有的本質行為模式,必須建立在一個簡潔的邏輯框架之內。就像麥克斯韋方程和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一樣簡單、有效。

  本書的最後一章,暢想了DNA技術和生物技術,對人自身、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讀者不妨把它當作一篇充滿激情的科幻作品來讀。我認為這是本書最精彩的一章,它預測,長遠地看,對人性公式般科學、準確的分析,必須建立在基因學的基礎之上。由觀點到公式是哲學走向科學的途徑,其中間的過渡形態則是邏輯。公式比邏輯強,而邏輯比觀點要好的多。本書的目標就是達到中間狀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90146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心理學已經證實,「從眾」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規律,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可以把從眾看成是維持群體關係的一種基本手段。
 
動物透過預先編制好的程式,在遇到問題時立刻反應,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本能。但自然界的情況有時是複雜多變的,在長時間的生存中,或者生存情況變得比較複雜、光靠本能不足以應付,自然界就進化出來一個可以處理較為複雜問題的大腦。大腦透過後天學習所做出的反應,可以看作是本能的延續,只是把硬體軟體化之後,處理方式更靈活而已。這樣,大腦的某些理性決策,也會有本能的影子,「隨大流」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隨大流」是一種動物的行為模式,它為千鈞一髮的生存鬥爭贏得了時間。在整個進化歷史中,隨大流的都具有較大的勝率,這是社會性生物的典型特徵。
 
有一個老故事,說是有一隻羊,被人從船上扔到了海裡,於是其餘的羊也跟著跳下海去。「因為羊有一種天性,那就是它們永遠要跟著前面一隻羊,不管走到哪裡。亞里斯多德據此認為,羊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可笑的動物。」但是,亞里斯多德不明白,所有的群居動物都遵從「羊群模式」,如果一隻羊具有特立獨行的天性,不願意隨大流,則會四面受敵,很容易被狼吃掉,反之則是比較安全,久而久之就保留了聚集成群的天性。
 
從眾具有多重意義,除了能夠聚集成群,還兼具學習、認同等功能。動物學家已經觀察到靈長動物中,也有擅長發明創造的個體,他們找到的新食物、新生產方法會在群內擴散,從眾是一種讓大家都學會某種技能的方式。從眾還可能讓類群成員之間,建立較為密切的認同感,人類也是如此,遠古的人類透過從眾,實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看來是合適的。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DneNk4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076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園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西湖手臂瘦身中醫診所桃園八德內分泌失調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西湖下半身肥胖體質減重
桃園八德手臂瘦身中醫診所 苑裡更年期減重門診 中壢中醫埋線推薦的中醫診所太平穴位埋針中醫診所 中壢下半身肥胖體質減重 豐原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暴食症體質調整台中減重諮詢門診 台中南屯區減肥不傷身的中醫減肥方法 健康輕鬆減重不復胖推薦桃園八德中醫減重門診大雅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台中北屯區體質調理達到減肥效果的中醫診所 中壢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暴食症體質調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dd58qd13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